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国家典范 > 地区典范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观云测雨谱华章——西藏“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综述--中国国情手册
2011-03-28


  

昌都地区气象[QiXiang]局工作人员利用探空雷达观测气象[QiXiang]。本报记者 王绪彬 摄

  技术装备实现质的飞跃

  自治区气象[QiXiang]部门始终把气象[QiXiang]现代化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立了以区气象[QiXiang]局为中心,辐射延伸7地(市)气象[QiXiang]局、32个县气象[QiXiang]局的宽带通信网。

  通过《西藏自治区气象[QiXiang]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FuWu]》、《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平台》等项目的开发,实现了全区气象[QiXiang]数据共享;对气象[QiXiang]数据传输网络进行改造与优化,数据传输效率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加强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的分析与应用,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水平、预警时效及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区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一定提高,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8%左右,温度预报准确率为72%左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10天内天气预报准确率在80%以上。

  气象[QiXiang]服务[FuWu]产品极大丰富

  多年来,自治区气象[QiXiang]部门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进取精神,努力发展西藏气象[QiXiang]事业,把做好气象[QiXiang]预报服务[FuWu]工作作为整个气象[QiXiang]工作的出发点。进一步健全公共气象[QiXiang]服务[FuWu]中心的职能定位、体制机制、工作流程等,引进完善公共气象[QiXiang]服务[FuWu]平台,建立了区级公共气象[QiXiang]服务[FuWu]产品库和“西藏天气”网站。健全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机制和气象[QiXiang]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了气象[QiXiang]灾害预警电话发布系统、气象[QiXiang]服务[FuWu]热线电话平台和农牧区电子显示屏,有效提高了公共气象[QiXiang]服务[FuWu]能力,扩大了气象[QiXiang]信息的受众覆盖面。

  针对西藏气象[QiXiang]灾害多发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政府决策气象[QiXiang]服务[FuWu],公众民生气象[QiXiang]服务[FuWu],“三农”和旅游、交通等重点行业趋利避害专业气象[QiXiang]服务[FuWu]及民众防灾避险自救气象[QiXiang]科普服务[FuWu]。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卫星遥感监测等工作和青藏铁路建设、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等重大气象[QiXiang]保障服务[FuWu]工作。

  区气象[QiXiang]局始终坚持“充分发挥西藏区位优势,打好‘西藏牌’”的思路,积极寻求拓展服务[FuWu]领域的切入点。通过各方努力,不断争取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气象[QiXiang]局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珠峰测高、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等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试验活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优化

  自治区气象[QiXiang]部门牢固树立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的思想,按照“三个离不开”的原则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动态平衡”的要求,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认真分析全区气象[QiXiang]队伍现状和我区气象[QiXiang]事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5·20·50”、“812”等人才工程计划,以加强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以及业务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重点,解决学科带头人和业务管理骨干奇缺的问题。

  通过提升学位、开展学者访问、内地交流、主持专项科研和业务项目压担子等手段,初步形成了骨干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建立了学科带头人和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两个培养梯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区内外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交流挂职、县局长培训等途径,加快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民族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科技素质和政治素养较强的气象[QiXiang]业务、服务[FuWu]、科研和管理干部队伍。

  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坚持依法管理气象[QiXiang]防灾减灾、雷电防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QiXiang]信息统一发布和升空气球施放等。近年来,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政府气象[QiXiang]规章3部、规范性文件4件。气象[QiXiang]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了由116人组成的区、地(市)、县三级专兼职相结合的气象[QiXiang]行政执法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