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工业和信息化部长谈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中国国情网
2011-03-22

技术突破 商业融合 体制创新[ChuangXin]
——苗圩谈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路径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 刘菊花)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20日表示,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日益面临严峻挑战,传统产业[ChanYe]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的牵引和带动,中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必须注重技术突破、商业模式融合和机制体制创新[ChuangXin]。

    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表示,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产业[ChanYe]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产业[ChanYe]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传统产业[ChanYe]的转型和升级。所谓“转型”,就是要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所谓“升级”,就是从产业[ChanYe]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的跃升。培育发展战略性的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ChanYe]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XinXing]技术的产业[ChanYe]化和传统产业[ChanYe]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ChanYe]的升级换代。

    技术创新[ChuangXin]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的主攻方向

    “没有重大的技术发明,没有技术重大的突破,就难有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的诞生。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ChuangXin]驱动的特征,同时也遵循着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ChanYe]兴起的基本路径。”苗圩说。

    苗圩认为,当前必须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且能够实现突破的若干重点方向,加快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他以自己熟悉的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必须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安全性等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才能实现产业[ChanYe]化和规模化。”

    我国创新[ChuangXin]政策包括了原始创新[ChuangXin]、集成创新[ChuangXin],也包括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ChuangXin]三个方面。苗圩认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始终坚持自主、合作、共赢、开放,利用全球创新[ChuangXin]要素和资源,并把本土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战略的导向和主要的目标。”

    “如果科技成果无法跨越创新[ChuangXin]过程的死亡之谷,也就缺乏了创新[ChuangXin]的源泉。”苗圩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在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ChanYe]化中催生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

    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ChuangXin]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的强大动力

    “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ChuangXin]与企业的技术创新[ChuangXin]、产品创新[ChuangXin]同等重要,特别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推动生产体系的重构,甚至成为新经济的显著特点。”苗圩举例说,在节能环保领域就需要努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的回收利用等新型模式,以发展商业性的增值服务新业态。

    目前,处在发展初期的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面临与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成本比较高,市场配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比如新能源发电就需要储能等相关设施的配套,物联网的配套也需要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示范工程,为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的产业[ChanYe]化、商业化搭建平台。“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容忽视。”苗圩说。

    同时,苗圩认为,培育和发展本土品牌也需要商业模式融合、创新[ChuangXin]的重要环节。“一个行业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军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国际著名的企业和国际著名的品牌。我们现在是一个制造的大国,但还是一个品牌的小国。在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的起步阶段,就要立足长远,支持发展具有竞争实力的自主品牌。”

    体制机制创新[ChuangXin]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的重要支撑

    苗圩认为,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发展还面临诸多体制、机制制约,既有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弊端积累的效应,也有新技术给现有管理体制、机制带来的挑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必须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市场经济和中国国情的产业[ChanYe]发展新模式。”

    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ChanYe]发展规律,放宽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体制改革,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ChanYe]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要综合运用产业[ChanYe]、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集聚,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ChuangXin]和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相关的技术标准,切实保障创新[ChuangXin]者权益。

    “‘十二五’时期中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推进产业[ChanYe]结构调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愿意与各国产业[ChanYe]界、科技界、金融界和广大专家学者共享技术创新[ChuangXin]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共同为推动新兴[XinXing]产业[ChanYe]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努力。”苗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