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安徽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合肥将于15日起停水25小时--中国国情
2011-04-13

  为解决高新区不断增加的供水需求,4月15日23:00到4月16日24:00,合肥将经历长达25小时历史上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停水,降压停水范围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其他区域也可能被波及。今天上午,合肥供水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这次降压停水的范围及相干应急方案。

  停水是为给西边增压

  新闻发布会上,合肥供水集团相干负责人介绍,过去高新区是合肥的供水末端,用水量相对较少,用水主要靠每日从三水厂调度3万吨。但近年来,随着合肥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特殊是赛维等重点项目标相继落户,高新区供水需求不断增长,光是赛维等3家大企业的供水需求就达6.6万吨。“为满足高新区用水需求,我们必需从三水厂每日再调度7万吨水到高新区。”合肥供水集团董事长方振介绍,目前供水集团已经在玉兰大道建了一座10万吨的高新加压站,同时从三水厂沿着十里店路、长江西路、香樟大道到玉兰大道建了一条长12.4公里的管道,工程总投资7000多万元。管道建好后,必需将各个节点勾点对接,在此进程中须要关闭阀门冲刷管道,所以须要让三水厂临时停水。

  老城区范围影响较大

  “三水厂日供水才能20万吨,主要为老城区供给供水需求,因此这次停水对老城区范围影响较大,也是合肥供水集团建厂以来降压停水范围最大的一次。”方振介绍,降压停水范围涉及庐阳、瑶海、蜀山、包河4个老城区,具体包含一环路以内、西二环沿线区域、长江西路以北、南一环沿线及以北区域、环城路以内、合裕路沿线及以北区域、北二环沿线及以南区域。“为最大程度减少对老城区供水的压力,我们在停水进程中会恰当调整阀门,增长二水厂、四水厂、五水厂和六水厂的供水量,每家水厂都将增长3万吨供水,这使得老城区上述区域以外的压力也会短时内受到影响,停水和恢复供水期间局部区域可能会有短时的压力波动现象。”

  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及为何不能公布具体的停水小区和降压区域时,供水集团相干负责人解释说,停水和停电有所差别,停电关闭阀门后,这一区域就不会有电,但水管管网是环状的,一个地方没水,其他地方会补充,但地形会发生变更,没有方法肯定具体的减压多少和具体的地点,可能一个小区地势低,虽然在影响区域内,但一楼还是有可能有水。因此合肥供水集团只能大致公布受影响区域,提示区域内居民和单位做好应急筹备。

  应急供水车随时待命

  目前,停水方案已经经市政府批准,合肥供水集团相干负责人表现,他们会加快施工进度,让其余水厂最大限度增产,以最大范围减少停水降压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停水调渡过程中,供水集团会根据市民反应和管网压力及时调度水厂压力;在全市范围安排的100个压力测试点也会主动监控压力,4个区供水所25个小时内也会及时和调度室沟通。此外,供水热线也会全天候24小时服务,各区供水所值班热线24小时开通,一旦市民有紧迫用水需求,供水集团将部署应急送水车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给急送水,必要时将联系市消防支队供给消防车支援。“停水消息我们还会提前24小时在新闻媒体上提醒,在电视台上滚动字幕显示。”

  更多水厂正在筹建中

  一下子从为老城区供给用水的三水厂调度10万吨去高新区,将来会不会对老城区用水产生影响?面对记者的这一问题,方振上午确定地答复:“不会的。”据了解,2009年,合肥已经在大房郢水库边试投产日供水才能15万吨的六水厂,而六水厂设计规模将来还将达到60万吨,这样完整可以调水到老城区,满足老城区市民用水需求。“现在从三水厂调10万吨到高新区只是暂时满足高新区用水需求,随着合肥西南城区的发展,依照‘十二五’供水规划,我们还将在西部筹建七水厂,在西南部区域建八水厂。”

  延长浏览

  合肥供水集团有限公司第三水厂位于合肥市西北,占地83124平方米,设计日供水才能20万立方米。该厂使用董铺水库水源,供水区域主要为合肥市西北部和长江西路以北,供水人口约40万,为该地区工业、居民供给优质自来水。建厂以来,第三水厂先后获得安徽省“花园式单位”、合肥市“绿化先进单位”、合肥市“文明单位”、“创立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等多种声誉称号。厂区绿化笼罩率76.6%,有“水的工厂、绿的世界”之美誉。

  供水有啥问题 拨打这些电话

  供水热线 4422666

  瑶海区供水所 4242775

  蜀山区供水所 5329262

  包河区(滨湖新区)供水所 3415182

  庐阳区供水所 5657979

  经开区供水所 3839944

  北城区供水所 6375321

  □本报记者 叶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