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安徽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4月30日将在合肥召开--中国国情
2011-05-01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4月30日将在合肥召开--中国国情
晨报图形 朱佩佩

  对于合肥市民而言,“五一”小长假不仅关乎旅游和美食,更能带来文化的共享与熏陶。

  从4月30日起,各类戏剧演出将在城隍庙大院内轮番登场,庐剧、越剧、京剧、黄梅戏专场演出将连唱3天,观赏戏剧的大门为市民免费敞开。

  4月30日—5月1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将在合肥召开。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会议选择在合肥召开,并非没有理由。

  早在2002年,合肥市就开端着手摸索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4月,合肥市被肯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2007年2月,合肥市又被肯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新增试点地区。几年来,合肥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迈进。改革经验曾得到中央和中宣部领导的确定,并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100例”。合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从最初的“实验园”走向“丰收田”。

  从宏观微观的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到现阶段的欣欣向荣、文化成果从广度与深度上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惠及市民,“十一五”以来,合肥文化发展造诣可圈可点,梳理与回想是对合肥文化事业改革者与参与者的致敬,也是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合肥文化事业重新动身的方向与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

  管理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改变

  2009年,《合肥日报》正式创刊发行,承担了市委机关报职能。《合肥日报》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在全国党报中,第一个突破事业编制框架,全员实施聘请制;精简人员,在中国省会城市党报中人员最少;首开党报发行、广告业务面向全国招投标先河;内节流,外开源,创刊当年,就实现盈利。

  这是合肥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几年来,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运作,合肥市改变政府职能、激活市场主体,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作出大批有益的摸索。

  几年来,通过文广合并,实施政企离开、政资离开、政事离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离开,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改变。

  2007年6月,合肥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合组建为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主管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著作权管理的政府组成部门。

  2010年8月,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市文广新局的直属机构,副县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8名,肥东、肥西、长丰三县也相继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

  在合肥市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文物管理处、赖少其艺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依照“增长投入、转换机制、加强活气、改良服务”的要求,推行内部劳动听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

  合肥电影企业的改革也卓有成效。2008年完成了全市10家电影文化企业改制,423名职工全体实现身份置换,大大加强了电影企业的发展活气,长江剧院由改制前票房收入80万增加到2010年1600万元。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经建成开放的电影院10家(其中国有2家)。全市共拥有54块银幕(其中国有影院8块), 2010年全市票房收入8073万元。

  合肥市属三个国有文艺院团——市歌舞团、市庐剧院、市曲艺团的事业编制已完成核销,共收回219名事业编制,核产清资,组建了合肥演艺有限义务公司,完成了企业工商登记。

  坐落在合肥市政务区的合肥大剧院为合肥市民带来不少文雅艺术的享受,从2009年底至今,共演出210多场次,芭蕾《天鹅湖》、《睡美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等27个经典剧目走近合肥市民。合肥市体育中心、合肥大剧院建成后,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分离引进中体集团、北京保利集团管理运营,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文化产业发展:

  “十一五”时代,合肥市文化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潮中,尽显春色,全市文化产业增长值年均增加超过30% (按现价计算),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文化产业的快速增加,已经成为经济增加新的一极。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长值预计达到150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文化产业总量和增速稳居全省各市之首,文化产业在合肥市的支柱产业位置已经开端确立。

  在合肥,一座颇具特色的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即将建成并对外开放。它将充足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这是合肥文化产业构造渐趋合理的现实表示。

  2010年,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实现增长值占全体文化产业增长值的比重约为48%,比2006年降低了约12个百分点。同时,新兴文化产业加速突起,特色创意文化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十一五”时代,包含创意设计、广告会展、代理服务等在内的“其他文化服务业”年均增加70%以上。

  在合肥文化发展热火朝天的进程中,大批资本和人力资源涌进文化范畴,文化产业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门。

  华教集团、琴港演艺、阿里巴巴、安美文博、中设会展、儒林图书、源泉博物馆、安徽樱艺缘、元一影城、左岸影城等一大量有活气、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脱颖而出。文化休闲娱乐等范畴更是集聚了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据统计,目前合肥市共有歌舞娱乐场合204家,营业性演出单位及演出场合30家,游艺娱乐场合166家,各类文化经营场合从业人员近10万人。

  网络服务快速发展,全市网吧共895家,拥有电脑终端已突破11万台,总资产近10亿元,年营业收入约6.04亿元。

  已成为合肥不可撼动的支柱产业

  文化成果惠民:

  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已经走过六载的“走向文明” 文艺进社区巡回演出活动,先后走进全市三县8区的300多个社区,举办了300多场文艺演出活动,吸引了数百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已经成为合肥市群众纳凉消夏的一道文化大餐。

  2009年,市政府投资近七个亿在俏丽的天鹅湖畔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合肥大剧院,近两年来,合肥大剧院完成演出场次近300场,年度平均上座率达到82%。同时,合肥大剧院还定期对市民免费开放参观,创办普及性艺术讲座,至今已接待观众12677人。

  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进程中,创新的智慧无处不在。

  2007年,首届休闲娱乐文化节胜利举行,文化节精心策划了“‘哈在合肥’最聚人气休闲娱乐场合评选”、“首届PUB歌手大奖赛”、“玩转合肥”、“合肥休闲娱乐行业发展论坛”等系列主题活动。

  合肥市还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气办文化,几年来通过市场运作筹资上千万元,举行了《绿都之春》晚会、“休闲娱乐文化节”、“民间文艺展演”、“走向文明”文艺进社区活动、“快活周末”广场文化活动,演出了《藏谜》、《42街》、丹麦儿童剧等。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做成品牌,是合肥晋升地方群众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标记。

  从1999年至2009年,先后举行了五届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合肥市合唱节,每届合唱节都有近百个单位的上万名干部群众积极参加。

  今年,合肥市将把合唱节办成一场“全球盛宴”,力争转型成国际合唱节。据了解,此次合唱节的外宾邀请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近年来,合肥市一批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实践的进程中,从最初的“星星之火”逐渐出现“燎原之势”,成为了合肥市的品牌活动。如“走向文明”文艺进社区、“幸福家园”广场文化、“新春文化庙会”、“民间文艺展演”以及“休闲娱乐文化节”等活动。

  杨浩 本报记者 刘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