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中华民俗 > 民俗趣谈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变化中的年味儿--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08

变化中的年味儿

 

 
 

(2006-01-20 10:34:04)

 

 
年俗新风系列:管子语“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与时俱进是民俗[MinSu]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其实,在传统[ChuanTong]年俗中加入新元素、新时尚,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会为传统[ChuanTong]年俗注入再生基因。

当人们[RenMen]追寻着传统[ChuanTong]年味曾有的记忆,叹息年节的寡淡和失落之时,狗年除夕已近在眼前了。

面对年俗的变迁,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年味日渐变淡,于是媒体批评,专家叹息。但有民俗[MinSu]专家指出,其实传统[ChuanTong]的春节不像有些人想像得那样,在变冷、变淡,而是在变化、更新,只是变化的方式[FangShi]与旧传统[ChuanTong]形式有所不同。

年俗在如何潜移默化地变化?它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新年俗为传统[ChuanTong]年俗增添了哪些元素?我们邀请了省内外著名民俗[MinSu]专家,从民俗[MinSu]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一番解读,以期在传统[ChuanTong]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寻找到最佳契合点。

特邀专家

陶立璠(国际亚细亚民俗[MinSu]学会会长、中国民俗[MinSu]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MinSu]》网站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俗[MinSu]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乌丙安(国际著名民俗[MinSu]学家、中国民俗[MinSu]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民俗[MinSu]研究中心教授)

袁学骏(省民俗[MinSu]文化协会会长)

●解读年俗新现象[XianXiang]之一:

传统[ChuanTong]腊八[LaBa]粥在城市兴起

难道人们[RenMen]对腊八[LaBa]粥的记忆,只是保留在齿颊旁的醇香吗?今年腊八[LaBa]当天,笔者与友人在一家酒楼中涮锅时,身边各自的孩子忽然问起什么是腊八[LaBa]?为什么要吃腊八[LaBa]粥?腊八[LaBa]粥里有什么呢?在座的年轻家长回答大多支支吾吾。的确,这些传统[ChuanTong]的概念对于年轻一辈来说,也已是模糊不清的,更何况是孩子们。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各种谷物的样子,甚至连其味道也分辨不清。据2005年启动的“河北省百城新风大调研活动”中的资料显示,我省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吃腊八[LaBa]粥的习俗[XiSu],但前些年这种风俗变淡了。

近几年,从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中开始复燃吃腊八[LaBa]粥的风俗。央视新闻不久前播放了广州、上海等地市民排队争买腊八[LaBa]粥场面。令人意料未及的腊八[LaBa]粥之风,想来不会是空穴来风。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家的炒作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腊八[LaBa]粥自身突显的“绿色健康”的功效,似乎是这个传统[ChuanTong]风俗再次热闹起来的重要因素。

乌丙安(以下简称“乌”):传统[ChuanTong]腊八[LaBa]粥重新回归百姓生活的现象[XianXiang],当然是一种民俗[MinSu]文化的醒觉和回归。在日益丰富的餐桌上,五谷杂粮成为城市人追求的健康饮食,有这样的需求了,市场自然也会出现这样的产品,但另一个隐忧也就随之产生,不要像闹出“天价月饼”那样闹出“天价腊八[LaBa]粥”的丑闻就好!

陶立璠(以下简称“陶”):俗随时变。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RenMen]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FangShi]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忘记了腊八[LaBa]粥的传统[ChuanTong]起源。由于记忆的消失,使“腊八[LaBa]节”只剩下一个物质的外壳———腊八[LaBa]粥,这是很悲哀的事情。近年来,商家的炒作的确为腊八[LaBa]节起到了助推作用。

●解读年俗新现象[XianXiang]之二:

年前大抢购

在我省11个城市里,几乎每个城市都会在年前掀起采购之风。而由商家率先引导的年前促销活动,已经远远疏离了传统[ChuanTong]的年货内涵。从油、盐、米、面等基本消费转向了家电、汽车等大件物品购买上,年前商家不惜血本地推出大甩卖和赠券活动,由供应年货转变为引导消费年货。商家的炒作使得年前抢购不仅形成了一种风潮,也成为城乡居民的一种固定的消费习惯。

陶:年前大采购目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XianXiang],年节市场带动了社会的消费之风,商家的炒作使年节的消费一年比一年火爆。讲到让利销售,是中国年节市场的一大特色。以往的商家很懂得回报社会,在年节到来时,对一年来关照自己的客户实行让利销售,成为商界的美德。而今天却和以往大不相同,商家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展开商业竞争,不惜血本的甩卖、赠券活动的泛滥,在腐蚀着节日市场,加之虚假广告的误导,致使人们[RenMen]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把春节视为消费良机。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消费心理,不小心就会陷入商家的圈套。

乌:年俗的买年货和商家借机大甩卖煽起的疯狂抢购风完全不是一回事。年前大甩卖和大抢购本身并不是过大年的习俗[XiSu],而人们[RenMen]到自发形成的或指定的年货市场上购买过年用的庆典饰品、应节食品、祭典供品、烟花爆竹、年画彩灯等等,才是正宗的有年味儿的过年习俗[XiSu]。

●解读年俗新现象[XianXiang]之三:

到大饭店吃年夜饭

“好吃不过饺子”,这曾是北方过年标志性的食品,但是它在当今的年夜饭里只能充当配角儿了。最近,省民俗[MinSu]文化协会曾做过的一项粗略的调查,大约有5%的石家庄市市民会把他们的年夜饭选在饭店里,而且这个数字还有上升趋势。今年省会年夜饭预订再次火爆,离除夕还有十来天时,大部分饭店称预订已满。有人质疑:这种一掷千金的年夜饭会助长攀比、奢侈浪费之风。也有人称:年夜饭商品化,让年味儿更淡了。

乌:举家在大饭店吃年夜饭的现象[XianXiang]很普遍,吃年夜饭本身是千百年来年俗的重要内容,其表现形态主要是合家团聚在一起聚餐,至于在家里吃还是在饭店吃,只是一种空间转换,或许是一种年俗的变通形式而已。

陶:在大饭店吃年夜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风习,也是对传统[ChuanTong]的背叛。按照传统[ChuanTong]习俗[XiSu],年夜饭是一家人的团圆饭,除夕,凡是能赶回家过年的,都要回家团聚,这是千百年来传承的习俗[XiSu]。近几年来,有些人家把年夜饭安排在大饭店进行,而且形成一种时尚,互相追逐。我这里有一份某五星级酒店的年夜饭菜单:“和美家庭”套餐1888元一席;“喜气洋洋”套餐2888元一席;“荣华共享”套餐3888元一席。迎新春客房入住一晚,高级客房1138元,单卧复式套房2138元,双卧复式套房2538元。金钱的数字取得吉利,却将年俗庸俗化了。

●解读年俗新现象[XianXiang]之四:

看春晚守岁

看央视春晚,是近十几年形成的一种新民俗[MinSu]。吃完年夜饭,一家老小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近八成以上老百姓大年夜的选择。但近年来,随着各地方台春节晚会质量的提高以及各专业晚会的纷纷登场,最近又有三场采用FLASH设计的“网络春晚”亮相,春晚这块“蛋糕”正在被不同的市场和群体分割。鉴于这种新年俗与旧年俗的户外活动迥然不同,它也被广大民众所接纳和承认,讨论其民俗[MinSu]学意义及生命力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乌:春节晚会是央视在大年除夕夜推出的可视性节目,并非年俗的内容。几千年来,三十晚上没有什么春节晚会,人们[RenMen]一直都过得很好。现在有不少人宣传大年除夕夜看春节晚会是什么新民俗[MinSu],这是不正确的。据可靠的民俗[MinSu]调查,大年除夕夜新岁交子时的那一大段时间,凡是鞭炮解禁的城镇居民,有88%以上的人停止看电视节目,跑到户外燃放烟花爆竹。放鞭炮是无可替代的年俗,而春晚却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不是年俗必不可少的元素。

陶:央视春晚,通过十几年的运作,渐渐以成熟的姿态占据了节日的荧屏,形成一种全民争看春晚的民俗[MinSu]现象[XianXiang]。特别是它在除夕晚上播出,走进千家万户年夜饭现场,人们[RenMen]习惯称其为“春节大餐”,毫不为过。这种现象[XianXiang]应该归功于现代传媒的魅力。也许有一天网络也会在除夕夜走进千家万户。现代传媒使春节习俗[XiSu]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解读年俗新现象[XianXiang]之五:

电话、手机短信拜大年

如今,人们[RenMen]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BaiNian]方式[FangShi]外,越来越习惯采用电话和手机短信的形式来拜大年。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等地的2000位公众做了一次调查。分别有79%和61%的人采用电话和手机短信的方式[FangShi]拜年[BaiNian],当然,这种拜年[BaiNian]方式[FangShi]在年轻人群中相当普遍,从而带动了电信行业的兴盛。

乌:农历大年的辞旧迎新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民俗[MinSu]之一,就是拜年[BaiNian]。以时代的变迁为例,从古代登门面对面拜年[BaiNian]的传统[ChuanTong]方式[FangShi],到一些人用投递名帖的拜年[BaiNian]方式[FangShi];从近现代用邮寄贺年卡的方式[FangShi]拜年[BaiNian],到用通电话、手机和发送短信进行拜年[BaiNian]的活动,都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拜年[BaiNian]方式[FangShi]。不论有多少种拜年[BaiNian]方式[FangShi],只要拜年[BaiNian]这个民俗[MinSu]文化内涵不变,拜年[BaiNian]形式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人们[RenMen]注意到: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总会与时俱进地变换着拜年[BaiNian]的方式[FangShi]。拜年[BaiNian]习俗[XiSu]从来就有它的过去式、现代式和未来式,自然而然。

陶:电话、手机、网络将人们[RenMen]的距离拉近了还是疏远了?这是一个有待证明的问题。过去每逢春节,邻里之间、朋友之间要走家串户恭贺新年,现在却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互致问候,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人们[RenMen]在享受现代化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悲凉,似乎回到老子形容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缺少了亲近感。但是,既然社会发展了,生活节奏加快了,通讯便利了,人们[RenMen]的生活方式[FangShi]和思维方式[FangShi]必然会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新的生活。

媒体报道,现在节日期间的短信令人喜忧参半。2005年春节期间,仅江苏移动的短信总量就为14.85亿条,彩信总量是0.26亿条;江苏联通节日的短信总量为8.98亿条,按照移动和联通共2200多万用户计,江苏的手机用户平均每人发送短信量高达100条!和全国相比,这只是冰山一角。短信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一家传媒公司的老总除夕守在电视机前,却愣没看成春节晚会———一晚上全忙乎回短信了!短信拜年[BaiNian]是方便、时尚,但它的沟通深度是有限的,很多疏离的现象[XianXiang]常出现在生活之中,如邻里间少了相识的机会,不习惯发短信的老年人在节日中越发感到孤独。所以短信不能完全取代传统[ChuanTong]的拜年[BaiNian]方式[FangShi]。

 

 

 
●解读年俗新现象[XianXiang]之六:限放烟花爆竹与文明祭奠

1996年春节期间,石家庄市曾实行过市区禁放鞭炮,但是寂静的大年夜,让许多市民很有失落感,好像缺少了年味儿。2000年,石家庄市鞭炮解禁,但是每年因为燃放鞭炮而受伤的人数和失火事件也随着解禁开始增多。于是,该不该禁炮成为反反复复争论的焦点。

最近几年,石家庄市殡仪馆出现大年初一排队祭祖的场面,放炮、烧纸、敬酒、上香者很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XianXiang],也引发了社会学者和民俗[MinSu]专家的讨论。

乌丙安(以下简称“乌”):放鞭炮和祭祀活动是传统[ChuanTong]年俗的重要内容,是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的祈福避邪、敬祖祭祖传统[ChuanTong]。在新的历史时期,石家庄市对此进行了一定限制的管理,应该说也只是一种试行或探索,这种模式还有待于逐步完善。希望尽最大可能做出既合理也要合情的引导,使社会朝着和谐方向积极健康地发展。

陶立璠(以下简称“陶”):一年一度春节来临,民众的话题又回到年节习俗[XiSu]上,燃放烟花爆竹也成为人们[RenMen]议论的焦点,此类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许多地方政府颁布禁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收效甚微,不少地方禁放之后又纷纷解禁,就连北京在禁放十多年后也开禁了。因为燃放爆竹是春节的传统[ChuanTong]习俗[XiSu],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习俗[XiSu]延续了几千年,它是民众心理希求的表现。为了既满足中国人的爆竹情结,又让百姓过一个平安年,政府近年来采取了限放烟花爆竹的措施,即限时、限地燃放烟花爆竹,深得拥护。

至于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ChuanTong],与迷信毫无关系。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对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他们公德的怀念。

●解读年俗新现象[XianXiang]之七:不一样的压岁钱

近年来,人们[RenMen]的生活条件好起来,压岁钱也水涨船高,由十年前的几元、十几元涨到百元、几百元,甚至高达千元以上。而且在过完年后,一些孩子们在学校还会有一场关于压岁钱的攀比,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们造成了心理负担,而且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让孩子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压岁钱?如何对待压岁钱的攀比和附带的人情关系之风?成为破解这种“高额压岁”、“变相压岁”现象[XianXiang]的关键。而与之相比更为科学的压岁形式也日渐增多,有的送孩子一套新书,有的送孩子学习用品,有的送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物品等等,满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爱意和希望。

陶:既然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关爱,钱的多少是无关紧要的,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但是现在社会,特别是一些家长,对压岁钱的文化含义完全无知,他们将压岁钱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利益。每逢过节,家长之间,孩子之间互相攀比,以金钱衡量长辈与晚辈,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不要用金钱铺就孩子的奢侈之路。

乌: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它寄托一种长辈对小辈的关爱。我不赞同成人在送压岁钱上攀比,更不想让孩子们从小对压岁钱的理解发生偏移,绝不能让大人们[RenMen]之间的攀比和所谓的人情关系通过压岁钱腐蚀孩子们纯洁而幼小的心灵。最近几年,有很多人已经开始送“压岁书”和其它与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关的礼物给晚辈,只要能负载“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这一美好愿望,我想什么形式都行,不只是给压岁钱这一种习俗[XiSu]。

●解读年俗新现象[XianXiang]之八:旅游过年

在中国,过年就是合家团聚,说到底就是“家”的回归。但是这种“旅游过年”的年俗新风,却反其道而行,它不是守在家里,而是走出家门,这种现象[XianXiang]表面上似乎最背离“年”的精神内核,但是它的接受和参与群体越来越广泛。除了大多数年轻人外,一部分老年人也加入进来。这能不能算一种新年俗呢?它是不是对传统[ChuanTong]年俗的颠覆呢?

陶: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家庭给人以快乐和安慰,家和万事兴。中国的年节最讲究的也是合家团聚,所以为了家庭的团聚,每年的春运是最紧张也最牵动人心的。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春节在人们[RenMen]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为了家庭的团聚,而是将春节作为休息的良机。如今实行黄金周,人们[RenMen]可借7天放假机会,借助交通工具的便利,外出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增加阅历,不失为一种新的时尚,也是一种健康时尚,它为年俗增加了新的内容,与家庭团聚,尊敬老人并不矛盾。

乌:在中国,用到外地或外国旅游的方式[FangShi]过年和利用春节假期到外地或外国旅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到外地、外国旅行过年只是一种假设,除非外地或外国有自己的亲人等待团聚,共度佳节,否则,按照中国的传统[ChuanTong]年俗,有很多必须团聚在家乡举行的庆典和祭典活动,不可能离家出走。出门旅游就是旅游,完全与过年无关,所以旅游永远也不会变成过大年的习俗[XiSu]。事实上,一家老小过年期间远到新、马、泰去观光,就意味着他们一家今年不过年了,而是利用过年的时间去做旅游的事情,因为这种旅游和过年习俗[XiSu]毫不相干。

●解读年俗新现象[XianXiang]之九:现代城市的元宵节灯展

近几年,我省一些城市或村镇,往往在元宵节要举行灯展。各行各业的人们[RenMen]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灯光电结合的现代花灯。石家庄市搞元宵大型灯展从1982年开始,吸引了几十万观众,大获成功。1995年元宵灯展规模最大,各种花灯多达8万只,观众达百万人以上,周围县市群众纷纷前来观赏,但带来的治安、卫生等问题也十分严重。媒体开始讨论办灯展方式[FangShi]要改变,否则安全工作无法保障,后来便取消公共灯展。但是,在河北省的许多地方仍保留了元宵灯展和闹花灯的习俗[XiSu],但安全问题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元宵灯节、闹花灯的习俗[XiSu]如何和谐地与现代城市建设配套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实际问题。

乌:在中国汉族民俗[MinSu]节日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最红火热闹的节庆日,古代把它叫做“闹元宵”,就标明这是一个以观灯、闹花灯为内容的中国式狂欢节。我们没有理由过分谨小慎微,因噎废食。应当首先考虑这个闹花灯的欢庆节日对中国人该是多么的需要。

陶: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XiSu],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ChuanTong]民俗[MinSu]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ChuanTong]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在中国传统[ChuanTong]节日里算是大节,特别是元宵观灯的习俗[XiSu]深受民众的欢迎,古代如此,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既然民间有观灯的传统[ChuanTong],就应该发扬下去,把现代城市的灯节办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