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中华民俗 > 民俗趣谈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从贝叶经到博客--中国国情网
2011-04-09

从贝叶经到博客
戒嗔小和尚[HeShang]给我们[WoMen]讲的故事[GuShi]
□ 张雪松
从贝叶经到博客--中国国情网
从贝叶经到博客--中国国情网
网友为戒嗔的小故事[GuShi]配了很多可爱的插图 (资料图片)

  在今天,如果有人在互联网上发问:“戒嗔小和尚[HeShang]是谁?”一定会被大批网友讥为“老土”。戒嗔现在是“史上最红小和尚[HeShang]”。的确,戒嗔小和尚[HeShang](我们[WoMen]姑且认为实有其人)在网络[WangLuo]上有着无数骄人的战绩。2007年4月27日,他首次在天涯论坛上发帖“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HeShang],我把我的寺庙生活告诉大家”,10天点击36万次,回复6000余条,因负荷太大,申请封帖。2007年5月30日,戒嗔小和尚[HeShang]再次现身“天涯”:“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HeShang],我又来给施主们说我的故事[GuShi]了。”2007年6月13日,戒嗔小和尚[HeShang]在腾讯网开博客——戒嗔的白粥馆,7月设CLUB(论坛)。抛开今年不算,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戒嗔的白粥馆单日点击数一度超过[ChaoGuo]35万,总点击数超过[ChaoGuo]1300万,回复超过[ChaoGuo]10万条,注册成员超过[ChaoGuo]4万人。

  这里不是要给戒嗔小和尚[HeShang]卖广告,但出道没超过[ChaoGuo]一年,保守估计,他讲的故事[GuShi]被网友点击的次数也应该超过[ChaoGuo]了两千万,这在我国宗教史上应该说是“史无前例”的。其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最能引起笔者兴趣的便是网络[WangLuo]这个能量巨大的载体。

  小和尚[HeShang]自然宣说佛法,从古到今,不论是照本宣科地讲经,还是娓娓道来地讲故事[GuShi],乃至用说唱曲艺形式宣讲佛教(如唐代寺院的俗讲),都不乏其人,其中确有见地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为何戒嗔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走红呢?

  古时候,资讯技术落后,先人们结绳记事,将所要表达的信息[XinXi]画刻于岩壁、龟甲,书写于树叶、木简。佛教诞生后,开始时,佛法在印度都是师徒口耳相传,后来书写成贝叶经。贝叶经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梵文Pattra)叶子之上的佛教文献,玄奘西天取经,从印度便带回来657卷贝叶经。贝叶经的制作工序复杂,保存也相对困难,存世不多,在我国西藏、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尚有部分留存的贝叶经。

  从广义上说,佛法也是一种信息[XinXi],说法便是要传递这种信息[XinXi]。但是信息[XinXi]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有某种信息[XinXi]载体,如传统上用纸张、胶片、磁带等媒介将信息[XinXi]记录、保存下来,进而传递出去,无疑这些都制约了信息[XinXi]的迅速、大量流通。

  当今的网络[WangLuo]时代,信息[XinXi]爆炸,使用博客来传递信息[XinXi],同贝叶经相比,似乎连“鸟枪换炮”这个比喻都不能表现出其中变化的巨大了。戒嗔小和尚[HeShang]讲的故事[GuShi],又一次告诉我们[WoMen],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前,网络[WangLuo]媒体再次显示了其巨大的威力。互联网带来了传播技术的革命,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都进一步多样化。当然,传统媒体与网络[WangLuo]媒体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据说戒嗔小和尚[HeShang]在网上走红以后,也开始计划用传统的书本形式继续讲他的故事[GuShi]了。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僧人戴眼镜、手表,用肥皂洗手,常常惹来非议。改革开放后,僧人用手机、开汽车,一度也出现不同的声音。不过,对于这些现象,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僧人上网、写博客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戒嗔小和尚[HeShang]为了避免“施主”们的疑虑,特意讲了一个[YiGe]《莲藕和田螺[TianLuo]的故事[GuShi]》:无论池塘的水多么混浊,这些莲藕只要用小溪里的清水稍微冲洗一下就可以食用了。用小刀去掉薄薄的一层外皮,里面雪白剔透。池塘里不仅仅有植物,也生长着一些田螺[TianLuo],田螺[TianLuo]有一层坚硬的外壳,还有一个[YiGe]小小的盖子盖住躯壳,它显然比莲藕更容易抵挡混浊池塘水带来的侵犯。不过有些施主告诉我们[WoMen],他们把田螺[TianLuo]捞回家去,放在清水中,再在清水里放几滴香油,不久之后,清水也会变混浊,因为田螺[TianLuo]把它们腹内的脏东西吐了出来。

  故事[GuShi]大意是说脆弱的莲藕即使在混浊的池塘水中依然可以游刃有余,被侵蚀的只是外壳。而有着坚硬外壳的田螺[TianLuo],腹内的肮脏即使在清水中依然无法完全清除。因此僧人上网也可以像莲藕那样出淤泥而不染,“莲藕始终是莲藕,不管在网上还是在寺里,都是一样的,都不会变成田螺[TianLuo]”。

  在这个故事[GuShi]中,戒嗔小和尚[HeShang]还把互联网看作是非之地、混浊的池塘。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那么不上网、远离污水,不是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YiGe]更好的成长环境吗?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WoMen]需要解放思想,不应该把网络[WangLuo]视为洪水猛兽。举一个[YiGe]例子来说,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生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留存的历史文物很少,以致于今日有些韩国学者还声称毕升只是理论的提出者,活字印刷术的真正发明人在朝鲜半岛。当时人们极力反对毕升活字印刷术的一个[YiGe]重要理由是:毕升发明的这些活字,今天用来印刷世俗小说,明天却将这些活字拆下来,重新排版去印圣贤之书、去印佛经,这不是对经典的亵渎吗?因此,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活字印刷始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如晚清民国著名的南京刻经处一直使用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

  其实网络[WangLuo]同活字印刷术一样,都是传播文化的技术,使用它们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信息[XinXi]、普及文化知识,并不存在亵渎或者破坏传统文化纯洁性的问题。1965年,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刊本,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年间(1100—1103年)的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现在成了我国的珍贵文物,也是佛门至宝,丝毫没有因为印刷这本经书的活字也曾被用于印刷其它世俗作品而玷污了其价值。网络[WangLuo]博客也是一样,它只会便于其具体内容更快、更广泛地流通,而不会对其内容有丝毫的歪曲和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