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中国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将为推动中东和平而努力--中国国情手册
2012-05-23

专访:中国[ZhongGuo]将继续为推动中东和平而努力
——访中国[ZhongGuo]中东问题[WenTi]特使吴思科[SiKe]

    新华社安曼2月22日电(记者 苏小坡)正在约旦访问的中国[ZhongGuo]中东问题[WenTi]特使吴思科[SiKe]2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他在访问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期间,与各方领导人就巴以和谈、叙利亚局势等问题[WenTi]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广泛共识。他表示,中国[ZhongGuo]会继续与各方保持联系和沟通,为推动中东和平而努力。

    吴思科[SiKe]说,巴勒斯坦问题[WenTi]仍然是地区关注的核心问题[WenTi]。今年1月开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安曼进行了几轮接触性谈判,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有关各方期待这些接触能为巴以重启直接谈判创造良好气氛。

    他说,访问期间,中方表达了对中东和平的关切,希望能创造合适气氛为恢复巴以直接谈判准备条件。中方敦促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停建定居点等问题[WenTi]上采取积极步骤,把安曼对话创造的有利气氛巩固和发展下去。在巴勒斯坦地区访问时,中方注意到巴方也有很强的意愿通过谈判解决问题[WenTi],继续推动接触对话。

    吴思科[SiKe]说,当前,巴以双方最关心安全问题[WenTi]和边界问题[WenTi],在这两个核心问题[WenTi]上,双方仍存在很大分歧,但也都表示愿意继续接触和讨论。中方认为,国际社会在当前条件下,应给予巴勒斯坦问题[WenTi]更多关注,创造条件推动巴以恢复直接和谈。吴思科[SiKe]对约旦为此付出的努力表示赞赏,他说,约旦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吴思科[SiKe]说,此次中东之行得出一个明确印象:各方都重视中国[ZhongGuo]在地区问题[WenTi]上发挥的积极和建设性作用。中国[ZhongGuo]会继续与各方保持联系和沟通,为推动中东和平而努力。

    谈到叙利亚问题[WenTi],吴思科[SiKe]说,这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WenTi],也是中东地区一年多来面临重大变化的一部分。中国[ZhongGuo]在中东地区变革开始不久就明确强调,阿拉伯民众要求变革的愿望应该受到尊重,相信阿拉伯人民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WenTi],不赞成用外来干涉的方式来解决,这是中国[ZhongGuo]的原则性立场。在本地区一系列国家发生变革期间,中国[ZhongGuo]一直严守这一立场。在叙利亚问题[WenTi]上,中国[ZhongGuo]的立场是这一政策的延续,即主张叙利亚问题[WenTi]应由叙利亚人民在其主权范围内解决。

    他强调,中方一个最基本出发点是主张这种变革应该通过政治手段、对话方式而不是暴力来实现,以避免给普通民众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国[ZhongGuo]在联合国安理会所持立场也是从这一点出发,就是反对用外部势力干涉叙利亚内政的方式来解决。中方也向有关各方强调,中国[ZhongGuo]采取这种立场绝不是要庇护某一部分人,庇护某一个政权,而是着眼于叙利亚人民的长远利益、叙利亚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时也着眼于中东地区的整体稳定。从更广泛意义上说,坚持这一原则,也是为了维护广大发展中国[ZhongGuo]家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吴思科[SiKe]表示,此次访问期间,各方对中国[ZhongGuo]在叙利亚问题[WenTi]的立场表示理解,并达成广泛共识,都同意反对外来干涉,主张尊重人民的意愿,都表示不能接受用暴力方式造成大量无辜民众伤亡。中方强调,中国[ZhongGuo]与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仍然有广泛共识,将继续支持阿盟在其框架内通过政治努力解决叙利亚问题[WenTi],并希望在这方面取得成果。在结束暴力、主张用对话解决问题[WenTi]等方面,中国[ZhongGuo]与阿盟有广泛的共同点。中方将继续与阿盟保持接触,共同努力,这与中国[ZhongGuo]在安理会所采取立场并不矛盾。

    谈到中约关系,吴思科[SiKe]说,约旦既是叙利亚邻国,也是巴勒斯坦邻国,在中东地区问题[WenTi]上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ZhongGuo]重视约旦的作用,愿意与约方保持联系、沟通和协作,约方也表达了相同意愿。今年是中约建交35周年,这些年来,中约关系在政治、经贸和地区事务上的合作都非常良好。在新形势下,中约两国还有更广泛的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有着良好前景。